· 注冊新用戶
· 用戶登錄
· 找回密碼
發布日期:2020-06-29
瀏覽次數:1405
? 菏澤歷史悠久,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。據史書記載,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,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,漁獵耕種,創造著古代人類文明。至今,菏澤大地仍保留著許多原始社會的歷史遺跡,比較著名的有牡丹區安邱堌堆、曹縣安陵堌堆、鄆城縣肖堌堆、東明縣竇堌堆、定陶縣官堌堆、鄄城縣歷山堌堆等等。
夏代,分屬于兗、徐、豫三州。商代,境內中部有三鬷國,定陶與曹縣之間有莘國,鄄城與鄆城之間有顧國、黎國。西周,今境中部屬曹國,東部屬魯國和茅國,西北部屬衛國,南部屬宋國,東南部有郜國,東北部有須句國,西南有貫國。春秋、戰國時期,境內分屬宋、魯、衛國。秦,境內中部、北部屬東郡,南部和東部屬碭郡。漢,境內分屬東郡、山陽郡、濟陰郡及豫州之梁國。三國時期,境內屬曹魏的兗州。西晉時,境域分屬兗州濟陰郡、濮陽國、高平國、東平國、陳留國和豫州梁國。東晉十六國時期,境域先為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等國據有,后屬東晉之濟陰、濮陽、高平、北濟陰郡。
? 南北朝初期,境內東部屬劉宋,西部屬北魏。公元 527年(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),置西兗州,濟陰郡改屬西兗州,州、郡同治定陶。不久,州郡同遷左城(今定陶縣西力本屯一帶)。公元534年(天平元年),北魏分為東、西魏,境內屬東魏西兗州的濟陰郡、濮陽郡。公元578年(北周武帝宣政元年),北周滅北齊,改西兗州為曹州,仍治左城,是為曹州得名之始。隋,境內中部屬曹州,北部屬濮州,東北部屬鄆州,東南部屬戴州,南部屬宋州。唐代,境內屬河南道。五代十國時期,境域分屬曹州、濮州、鄆州、宋州、單州。北宋,境內初屬京東路。元代屬中書省。明代,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所轄的兗州府,西部和北部各有一部分,個別屬京師大名府和山東布政使司所轄的東昌府。1368年(明洪武元年),因水患將曹州遷徙安陵鎮(今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集),次年又遷至盤石鎮(今曹縣城)。1371年(洪武四年)降曹州為曹縣。1445年(明正統十年),復置曹州,領兩縣。1724年(清雍正二年)曹州升為直隸州。1735年(清雍正十三年),曹州升為府,轄1州10縣(濮州、菏澤縣、曹縣、定陶縣、成武縣、單縣、巨野縣、鄆城縣、范縣、觀城縣、朝城縣)。此時轄區面積略大于今菏澤市。
中華民國初期,境內除東明縣屬直隸省外,其他全屬山東省。 1914年(民國三年)省、縣之間增設道,境內大多數縣屬濟寧道。1925年10月22日,山東省將原4道增為11道,境內大部分縣屬曹濮道,東明縣屬直隸省大名道。1928年廢道制,東明縣屬直屬河北省,其余縣直屬山東省。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,于菏澤設立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,除東明縣屬河北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外,其余各縣皆屬之。1938年夏至1945年8月,中國共產黨在境內建立了冀魯豫第八、第十、第十一3個專區。解放戰爭時期,第八專區改為第二專區,第十專區改為第五專區,第十一專區改為第三專區,新建了冀魯豫第七專區。